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8年10月8日,在多數官方環評委員參與的狀況下,環評會通過了「中油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案」。這場審查被批為「台灣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時任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為此辭職明志,因而讓桃園藻礁的議題成為媒體焦點。
為搶救藻礁,環保團體籌組「珍愛藻礁」聯盟,2020年7月7日向中選會提出「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全國性公民投票案,將完整保護大潭藻礁生態的議題,進一步推向全民對重大政策複決的層級。
「珍愛藻礁」公投讓能源、生態、政治議題一一浮現
2021年3月「珍愛藻礁」公投成案,正方與反方皆需提出相關的論點和數據來「拉票」爭取選民的支持。此時,「大潭藻礁區是否應全區保留?」、「開發場域到底有沒有藻礁?」、「工程對藻礁生態會有什麼影響?」等爭點受到更加廣泛的討論。
然而,因爲缺乏長期的生態調查資料及海洋相關研究,上述這些問題始終沒有確切的答案,也衍生「天然氣是好的發電來源嗎?」、「三不蓋觀塘,台灣是否會缺電?」、「天然氣可以減煤減空污?」種種爭論。
從正面來看,因為公投,我們必須快速地理解與討論台灣的海岸生態、能源使用與再生能源發展等議題;從反面來看,公投本身即是一場政治運作,政黨力量的介入,也讓此議題摻入其他非關科學的元素。
藻礁公投使得生態保育與能源轉型議題一一浮現,恰恰顯現出政府長期在海洋管理及再生能源發展上的不足。
守護藻礁生態 應增加海洋基礎研究
以海洋生態保育來看,身為一個海洋國家,台灣在2015年才公布《海岸管理法》,將「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列為立法原由;負責國家總體海洋政策的海洋委員會,也遲至2018年才成立。在此之前,國家對於海洋生態相關的研究嚴重不足,許多生態調查資料經常是因為開發案件才開始進行。
2020年行政院提出「向海致敬」政策,在開放民眾親近海洋的之際,卻未深邃地思考:我們對於海洋最深的敬意該是什麼?怎麼更加謹慎地運用海岸、海洋資源?站在開發案前,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將《海岸管理法》中「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的的立法意旨納入考量?
在三接選址之初,即有許多其他的選項,卻在錯失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點之後,走上全民公投一途,迫使政府提出「再外推方案」。
公投之後的結果若是「同意」,總統或權責機關將會對此結果做出必要的處置,位在大潭的三接現址可能會停工;若公民選擇「不同意」,三接再外推方案的環評將繼續進行,開發方須於2021年12月31日前補充相關資料,釐清此方案對藻礁生態的影響程度。此外,不論大潭三接停工或再外推,工程監督與生態監測也應持續進行,因此,如何提供學者專家足夠的資源,以及不易受外界干預的研究環境,都是我們要一起努力的事。
減緩空污不能單靠「增氣」
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影響約6%電力,無論公投結果為何,能源轉型及減煤的計畫時程都會延宕。因此,台灣須經歷數年依賴電力調度的時期,現行接收站將繼續超載,不但使現有的天然氣設備處於一定的風險,也在在考驗著電力調度能力。
在討論三接方案的同時,我們仍走在能源轉型的路上。在電力年年成長2.5%的預估之下,2025年台灣需達成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目標,因此不僅需加強再生能源發展和節能措施,尤其用電大戶更應採用更多再生能源、加大節電力道;而離岸風力發電、地面型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設置所引發的生態破壞,更非三接建置後就能解決的問題。
公投正反方都同意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要以天然氣發電填補電力缺口,而非採燃煤發電,反方尤其強調再外推方案可以減輕燃煤所導致的空污問題。然而,空污不僅來自於燃煤。依據環保署研究,空氣中的PM2.5,電力業貢獻占比僅約5.4%——若要以藻礁的犠牲,換取天然氣發電減緩台灣空污,無疑是個有待商榷的策略。若要改善空污,更應由工業生產及交通等污染源一併處理。
問題環評還有其他解決方式
除了環境面向之外,政府在過程中粗暴的介入也備受爭議。2018年7月環評的專案小組以開發案恐破壞大潭藻礁為由,決定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送環評大會確認;但在9月26日的環評大會中,多位環評委員提出再確認的事項未果,便在10月8日的第二次環評大會中,在公部門推派的環評委員的人數優勢之下,強勢通過此開發案。
這場環評大會掀起了對環評意義與價值的討論,也埋下此案將在未來以公民投票的方式,以繼續辨明環評大會中未能釐清的疑點。只是,本來應該在環評會中好好討論與處理的議題,最終卻以代價極高的全民公投來處置。而2018年強勢通過環評所衍生的代價,包括再外推工程追加150億預算、延後2.5年供氣、已破壞的藻礁等,也終將由所有公民共同承擔。
藻礁公投成案意味著,未來執政者若在環評過程中過於強勢、不尊重環評的專業與獨立性,使環境議題走上「全民公投」一途,執政團隊無疑要付出更高的政治及社會代價。此外,未來此類爭議性極大的開發案,應如何促成理性的討論,甚至是否要辧理聽證會,確保相關參考資料及數據的真實性,更是考驗政府的智慧。
期許公民能透過資訊判讀 做出價值選擇
藻礁公投成案,展現了民眾對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視,促成台灣第一起為生態保育而舉行的公民投票案。64萬份連署書,也促成了政府在公投前主動提出減少直接挖、填藻礁的三接再外推方案,並送環差審查的回應。
三接議題交雜許多環境議題,如空污、能源轉型等等,而使此案不純然僅是保育的議題,也包含了不同價值的選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本於「資訊公開」的創會宗旨,製作藻礁公投網站,試圖在錯綜複雜的資訊裡,盤點出可再深思與了解的重要訊息,輔助公民們投票的時候,都能清楚了解自己是為了那一個價值而做出選擇,而非僅是政治動員的結果。
無論最終公投的結果如何,各界所在意的海洋生態保育、空污、再生能源以及彼此之間的衝突,仍會是台灣社會全體需要更嚴謹以對的議題。放大時空尺度來看,環境劣化、氣候變遷更是現在進行式,人類需要建構對自然環境的整體思維,否則在無限制的經濟發展之下,環境與人類都是輸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