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倒數

公投倒數

公投倒數

投下「

我們會面對怎樣的未來?

點選投票格,了解公投影響
同意說明 同意說明
不同意說明 不同意說明
VOTE

台灣第一個生態保育公投

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藻礁的獨特性在於,它是以無節或殼狀珊瑚藻等「植物」造礁,10~20年僅增長約1cm,累積緩慢;經碳14測定,延綿27公里的桃園藻礁已有數千年歷史,完整性與特殊性全球少見。由於藻礁能適應較為混濁的水質,因此形成有別於珊瑚礁的生態系;其多孔隙環境可供海洋生物躲藏、繁衍,是海洋生物的育嬰房,被認定為生物多樣性熱點。

2014年,觀新藻礁野生保護區成立。但直到2017年啟動三接環差審查,學者進入原本被認為已遭破壞的大潭藻礁,調查後發現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才驚覺大潭藻礁的生態可能與觀新藻礁不相上下,疾呼應盡速保育。國際海洋組織Mission Blue也將大潭藻礁列入全球「希望熱點」(Hope Spots)之一

為配合政府能源轉型「非核減煤」的目標,天然氣為重要的過渡能源,中油選定在桃園大潭設置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三接),供氣後的發電量約占整體電力的6%。根據規劃,燃氣發電在2025年達到50%占比高峰後,比重將逐年下降至2050年的35%。

原方案:即為2018年通過環評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填海21公頃,於離岸700公尺處興建天然氣接收站。2019年動工,預計2022年12月開始供氣

再外推方案2021年5月3日宣布「三接再外推方案」,預計投入150億元把觀塘工業港再外推455公尺、離岸約1.2公里,取消原21公頃填海區域,並採不浚深、不填方、縮短防波提的工法。正在進行環差審查,預計2025年6月開始供氣。

CONTROVERSIAL POINTS

公投三大爭點

「珍愛藻礁公投」將在2021年12月18日舉行,其牽涉議題既廣又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基於環境資訊傳播的宗旨,試圖梳理三接工程在藻礁生態、能源轉型、法律與政治共3大面向、11個爭議點,並加上環資觀點供讀者參考。期望你我在投下同意/不同意時,都能清楚認知將捨去什麼、換取什麼,以及還有哪些問題尚待解決。

資料更新時間:2021/12/10 10:00

ISSUE 1 | ECOLOGY

㊀ 藻礁生態

2017年啟動三接環差審查,學者進入原本被認為已遭破壞的大潭藻礁,調查後發現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及其他物種,疾呼應盡速保育。環評接著於2018年強勢通過。

正方窮盡各管道仍無法改變既有政策,決定於2020年提出「珍愛藻礁公投」主張三接遷址,以完整保育藻礁生態系;反方則認為藻礁生態保育和開發可以兩全。

大潭藻礁生態評估

大潭藻礁的生態評估

正方
國際海洋保育組織「Mission Blue」於2019年將大潭藻礁列入全球「希望熱點」,證實大潭藻礁具有世界級自然遺產的價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指出,藻礁的生長條件及生態系有其獨特性,學者在此紀錄到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紅肉ㄚ髻鮫以及白海豚。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多位學者曾指出,因工業污染、填海造陸、海岸人工化所造成的棲地破壞,已使得近75%桃園藻礁生態消失,呼籲政府應迅速將目前僅存白玉連接大潭到新屋這段健康的藻礁公告為國家級的自然遺產。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指出,要保留生態功能,唯一的方法就是立即停止三接興建工程,並將4公里內的水體與礁體劃設為海洋保護區。

反方
面對質疑,2021年鄭文燦於臉書發文:「2015年,我要求農業局委託中央大學進行藻礁調查,中央大學2017年的報告結論並未建議將大潭海岸劃設為自然保留區。」因觀塘案於2018年通過環差審議,在行政上無法將大潭藻礁指定暫定自然地景,阻止已通過的環評。

台灣中油則說明,三接動工至今,持續投入藻礁環境維護及生態監測,已於大潭海岸清理超過99公噸垃圾,小燕鷗棲地營造達成夏季繁殖成功率近90%,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從75個增加到超過100個。

經濟部主張,三接再外推方案可達「顧供電、減空污、顧藻礁」三贏局面。次長曾文生強調,人類活動對原始生態一定有影響,但經過科學調查,再外推方案已極力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

環資觀點
對於大潭藻礁的生態豐富度,目前學界各有說法,主因調查方法、採樣地點、季節、時間、天候的不同,都會影響調查結果。生態調查猶如瞎子摸象,而要接近真「象」,往往需要長期科學研究的累積;越多的調查資料,越能盡量客觀呈現一地的生態狀況。

此案只是再次突顯台灣的生態基礎研究不受重視,往往面臨開發才匆忙展開調查,而當發現新事證(珍稀物種、考古遺址)時,開發時程也相當緊迫;開發與保育之間的衝突在時間壓力下急速升溫,大幅限縮了討論空間。

呼籲政府重視生態基礎研究,長期而完整的生態調查,有助於決策判斷。政府可在規劃開發案的初期就避開生態熱區,降低開發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生態研究越透徹,也能對棲地採取越正確的保護措施,以因應未來的各種變化。

參考資料

大潭藻礁有其生態價值,但未被劃入保護區的原因是什麼?
工程對藻礁的影響

工程對藻礁的影響

正方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認為,「突堤效應」將影響漂沙量,造成「北淤、南侵、中間沙埋」,也就是北側白玉藻礁淤積、南側觀新藻礁保護區遭受侵蝕,生態最佳的中段大潭藻礁也都將面臨更大的威脅。

中研院陳昭倫指出,大潭藻礁區域已有四道很明顯的人工建物,這些結構體造成的的突堤效應,將漂沙堆積在藻礁上,特別是現在最具環評爭議的天然氣接收站與觀塘港第一期工程。

針對開發方所說「棧橋簍空可以減輕淤沙、保護藻礁」,他也表示,沒有人知道現在處於動態平衡的藻礁未來會如何變化,「再精密的水工模擬模型都無法告訴我們最後的真相⋯⋯直到所有的工程做好之後就已來不及了。」

反方
台灣中油說明,在三接工程開工之前,藻礁就曾被泥沙覆蓋,藻礁生態熱點G1及G2區潮間帶「沙來沙往」本就是大自然現象。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經成大水工所團隊模擬未建港與再外推方案的漲退潮水流,發現再外推方案採鏤空棧橋設計,使G1、G2藻礁區附近的海水流速高於未建港前,漂沙較不易淤積。再外推方案的環差資料說明,淤沙減少對於殼狀珊瑚藻屬於中度負面影響,對刺細胞動物及棘皮動物豐富度屬輕度正面至中度正面影響。

台灣中油在環評說明,行政院宣布再外推方案後,工業港已經取消填區及浚挖,對於近岸藻礁影響減小;而防波堤遮蔽效果,也有助維持G1、G2區裸露藻礁不易被淤砂掩埋。

環資觀點
生態系的改變並不只是單純的破壞與否。當地海域的漂沙量,是藻礁得以和珊瑚礁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藻礁在生態學界是個很新的題目,目前沒有研究能明確指出漂沙量的變化,會如何影響藻礁生長。

相較於明顯的工程破壞,環境變化所造成的生物組成改變,可能更常見,也更容易被忽視。例如核電廠溫排水口處因受到管制、人為干擾減少,珊瑚礁得以持續生長,但珊瑚種類的組成和原先不完全相同。

鏤空棧橋使海水流速變快,帶來的漂沙變化可能改變藻礁與珊瑚礁的競合關係,但會如何變化仍難以預估,需要更多科學研究。如果想保護的是大潭藻礁生態系,就應該朝有利藻礁生長的方向思考及努力。

參考資料

藻礁生態與三接開發,能夠兩全嗎?
至今仍無研究能明確指出,漂沙量會如何影響藻礁生態。
大潭藻礁與三接面積

大潭藻礁與三接面積

正方
藻礁公投聯盟指出,再外推方案並未超過離岸1.7公里,環評資料也顯示,鑽探結果的開發範圍內多處海床仍有藻礁,部分水深超過18米的鑽探點位也有礁體。

藻礁盟表示三接包含「觀塘工業港」與「觀塘工業區」兩個開發案,經濟部對外宣稱影響面積僅2%,卻絕口不提三接外推方案的碼頭、防波提等人工設施面積高達45公頃會對藻礁生態造成衝擊。

12月2日,公投領銜人潘忠政指出,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之前說,實際棧橋面積只影響藻礁0.4公頃,卻沒說要做好橋墩前必須先做臨時棧橋。他也抨擊蔡英文總統「三接沒蓋在藻礁上」的說法是謊言。強調鋼樁打下去的是礁石,也就是未來有生態系的地方,「不是上面有長著正在造礁的藻類才叫做藻礁,」

珍愛桃園藻礁主張,藻礁生態系本來就不是單獨的存在,潮間帶健康的藻礁需要的亞潮帶健康的泥沙生態的支持,強調「海底泥沙環境生態當然是藻礁生態系的一部分」,開發方所提「潮間帶與海底是兩個不同生態系」的主張,屬生態歧視,實在是嚴重的錯誤。

反方
台灣中油指出,實地鑽探是最能了解海床地質的方式,在2003年、2019至2021年共執行了103個鑽探點的岩芯資料,經中央大學地科院判讀,顯示水深18公尺處已無藻礁,最遠只到離岸1.7公里處。直指藻礁盟誤讀環差報告。

經濟部指出,三接再外推案已經避開潮間帶全部藻礁,對於亞潮帶礁石的影響面積也縮減到最小,推算人造結構物影響海床面積不到2%。

針對藻礁盟的抨擊,經濟部長王美花回應,使用開放式棧橋,已經是盡可能想到的方法,對環境最友善的工法。台灣中油則回應,藻礁盟與立委考察的觀塘工業區開發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該處水底屬於地質礁石,並非潮間帶的生態藻礁;並重申三接(再)外推、棧橋連接的方案,沒有蓋在G1、G2藻礁區上。

中油說明,進一步分析海底生物群聚,潮間帶的藻礁生態與海底(亞潮帶)的泥沙生態是不同的生態系統,魚類、十足目及軟體動物聚群種類及組成都不一樣,主張「不是潮間帶到海底全都是藻礁,再外推方案主要設施在亞潮帶,即使對海底泥沙生物有影響,也與藻礁生態關聯甚微。」彼此間相互影響的可能性很低。

環資觀點

三接開發案的使用面積,大體上分成供工業直接使用的陸域面積,港口、港堤等設施的面積,以及港區行船水域面積等三個部份。

在環評小組的要求下,國民黨執政期間三接工業區的陸域開發面積已由232公頃降為77公頃,民進黨時期再縮小為23公頃。然而三接工業港的行船、水域面積並未縮小,甚至可能因為再次外推、避免在藻礁體上施工,使得行船水域向外擴張。

再外推方案的環差審查仍在進行中,工程對藻礁生態的影響程度仍待釐清。

參考資料

大潭藻礁區域有多大?
三接再外推工程又會影響到多少?
ISSUE 2 | ENERGY

㊁ 能源

「2025年」天然氣占比「50%」的能源轉型目標,是否存在調整空間?

經濟部表明,為填補未來核二、協和等北部發電缺口,三接建置有其時效性與必要性。若未如期供氣,北部用電將出現缺口。

提案方指出,不反對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而是反對選址不當。外推並不是可接受的替代方案,訴求三接遷離大潭海岸及離岸5公里內之海域。並認為三接遷址不會導致缺電,與非核家園政策也沒有衝突。

沒有三接是否會缺電

三接遷址對電力供應的影響?

正方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律師認為,2025-2027年預估的備用容量率,分別高達16.9%、17.9%及19.9%,已超過15%法定目標值,過高的備用容量率將造成資源浪費。學者認為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應在10%左右。

大潭電廠八、九號燃氣機組的供電量約占整體電力5%-6% ,大潭電廠新機組若沒有在2025年準時運轉,備用容量率預估約11% 。而台灣在2016-2018年的備用容量率低於11%,都沒有發生缺電的狀況。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也強調,原址外推須花費的新台幣150億元,用在節能、再生能源,對能源轉型與環境保護會更好。

反方
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三接再外推方案的工程延後兩年半,將造成北部發電缺口,新增民間天然氣發電機組等措施[1] 只能短期調度,並非長久之計;期間若有大型機組故障,備轉容量率可能會短時間低於10%(黃燈)。

台電則聲明,三接必須準時供氣、大潭新機組如期運轉發電,才能達到備用容量率15% 的法定目標。

針對環團指出「沒有三接仍不會缺電」,經濟部回應,環團錯引電力供需報告,忽略相關電力設施計畫各有不同的完工時間、目前兩座天然氣接收站的負載率高達108%,更沒有考慮未來用電會大幅成長。

[1] 優先新增民營電廠天然氣發電機組、調度效能較佳的新增燃氣機組供電、要求台電縮短機組歲修工期、利用AI科技降低機組故障機率,並提高現有天然氣接收站的附載船運調度及氣化設施。

環資觀點
在「缺電」的爭議中,癥結點在於「備用容量率應該多高」。此目標值受發電結構和產業結構等眾多因素影響,目前台灣法定備用容量率為15%,以下是各國備用容量率現況與目標,供讀者參考:

美國:27%(法定15%);韓國:19%(2026-2031年將增加到22%);新加坡:30%;日本:8-10%(未計入發電機組定期大修或故障以及枯水季減載的用電量)。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台灣的兩次停電的原因並不在於缺電,而是電網操作不當、機組歲修低估極端氣候——這更凸顯出「大型電廠發電後再配送到各地」的集中式發電系統缺陷。

以上問題雖能透過提高電網效率及能源管理來改善,但經濟部電力供需報告指出2021-2027年全國用電量將每年增加2.5%,加上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2],電力供應存有許多疑慮。同時,經濟部營造缺電恐慌並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應提出明確的產業升級、節電目標、總量管制等能源管理政策,並積極推動公民電廠、自主發電的概念,否則蓋再多發電設施也難以滿足無上限的用電需求。

[2]原定2020年太陽光電應達6.5GW的目標,截至2021年5月仍未達標,離岸風電也僅有一座128MW的風場商轉

參考資料

三接預計影響6%電力,如果遷離大潭,電力該如何補上?除了蓋電力設施,產業升級、節能政策也同等重要。
三接遷址方案

三接遷址台北港的可行性

正方
珍愛藻礁聯盟認為「再外推」無法完整保育藻礁生態,並主張三接設在台北港應是較好的選擇,時程僅需5.5年,能充分供應北部的需求。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指出,2050年接收站閒置率恐高達6成,應優先使用已人工化的港口,而不是到處蓋接收站、破壞自然棲地。此外,正在擴建的一接、二接也可大幅提升供氣能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也曾投稿《大自然年刊》,指出台北港已在進行填海造地,港區土地仍有空間,可避免破壞大潭藻礁海域,且台北港海象較佳,能兼顧北部穩定供氣的需求。

藻礁盟於12月6日召開記者會,再次聲明台北港是比外推更好的替代方案,理由在於台北港無航安疑慮,且天然氣海管用水平導向鑽掘(HDD)工法,從海床底下穿越至礁石分布區域外,就可以達到不破壞或幾乎不破壞藻礁,駁斥經濟部說破壞6公頃的說法根本是胡扯。珍愛藻礁公投小組也批評:「花1000億破壞7600年的藻礁蓋三接,25年後有六成閒置,划算嗎?」

反方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三接遷址台北港,重新進行可行性研究、環評約需3年,圍堤造地、建造碼頭及防坡堤約需4年,興建儲槽、拉管線到大潭電廠等需4年,整體時程會比原方案推遲11年。經濟部長王美花則指出,遷址台北港的預算再加上既有觀塘港投入的經費,需要花費超過1,000億元。

12月2日經濟部則指出,三接若遷到台北港,要拉50公里海管,中間會經過更多礁石、生態區,大潭上岸段開挖更會破壞6公頃藻礁。經濟部也指出,交通部航港局已經明確表示,液化天然氣船屬於危險品運輸船,「台北港航道才400公尺寬,其他大型船舶進出時將有航安疑慮,也會影響周邊碼頭運作。」

針對正方所提,以擴建既有接收站代替三接的主張,台大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就算一接、二接擴建工程如期完成,2025年的供氣量仍不足以打平需求量;而台中港要優先供給中部地區,海管的輸送能力也無法滿足大潭機組滿載發電的需求。

針對閒置的疑慮,中油強調,有充足的天然氣接收站才能增加供氣可靠度,台灣天然氣接收站的負載率目前是108%,日本、韓國天然氣接收站的負載率大約4成,沒有設備閒置的問題。

環資觀點
依照正反方的推估,遷址台北港需要5.5-11年,無法達到「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50%」的能源轉型目標。如果遷址台北港真的趕不及能源轉型時程,應務實地重新審視:為求達標,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或是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是否需要調整能源配比?

再者,由於三接工程在大潭海域已經動工兩年多,若公投結果為「同意」,三接可能遷址台北港,恐同時面臨台北港和大潭既有廠商的求償訴訟;三接遷址除了經費,解約訴訟的時間成本亦需一併考量。以美麗灣開發案環評爭議為例,法院判決美麗灣飯店停工,廠商後續提出的各項訴訟、國賠、仲裁耗費了數年,台東縣府最後支付6.29億元買回美麗灣結案。大潭三接及美麗灣的開發爭議,都凸顯若不尊重環評程序及精神,後續代價將十分巨大

參考資料

正方主張2050年接收站閒置率預估為60%,不應為了能源轉型過渡期而破壞藻礁,提出遷址台北港;反方認為緩不濟急。
三接與空污的關聯

有了三接燃氣,就能減煤減空污?

正方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律師指出,政府長期宣導「電力業並非空污主要來源」,現在又稱三接遷址就無法減煤減空污,說詞互相矛盾。並強調天然氣排碳量約為煤的59%、石油的76%,並非低碳能源;而藻礁減碳能力勝過海草及紅樹林生態系。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指出,若以2050年達到碳中和推算,預估現有接收站到2035年會有四成閒置,2050年時則會達到六成。把錢省下來推動綠能、節能,才有助於永續發展。

反方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強調,天然氣的排碳量是燃煤一半,未來還能結合綠氫等低碳能源。他指出,大潭電廠兩座新機組如果無法如期上線,將造成137億度的發電缺口,等於無法減煤500萬噸。

中油與經濟部也指出,天然氣雖然屬化石燃料,但碳排放量只有燃煤發電的一半,且懸浮微粒等空污排放量也遠低於燃煤發電。

環資觀點
相較於燃煤發電,燃氣的污染量固然較低,但值得思考的是:只靠「增氣」就能減碳減空污嗎?

根據環保署「106年空氣污染防制總檢討」(p.62),我國空污來源占比如下圖所示。若以100%計算境內來源,「電力業」占比為4.5%~9.9%,總「工業源」占27%~31%,「移動源」占30%~37%,「其他污染源」占32%~43%。

我國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貢獻源

圖片來源:環保署106年空氣污染防制總檢討(p.62)

根據能源局資料,2020年台灣能源燃燒排放CO2貢獻度,由部門分攤電力消費加以計算後的比例如下圖,工業占CO2總排放的48.74%,運輸占14.17%,能源部門約占14.05%排名第三。

2020年部門別CO2排放占比

圖片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由上述資料可知,無論三接遷址與否,減碳減空汙皆須多管齊下,光靠能源部門影響力相當有限;工業部門和運輸部門應共同負起責任,例如:發展再生能源、執行節能政策、加強管理固定及移動式污染源、健全大眾運輸路網……等,才能發揮綜效。

參考資料

三接是減煤、減空污的唯一手段嗎?
無論三接遷址與否,減碳減空汙皆須多管齊下,光靠能源部門影響力相當有限。
供氣穩定度

三接能確保穩定供氣嗎

正方
環境法律人協會表示,中油過去曾評估三接蓋在觀塘,將有53天海象不佳、無法營運,就供電穩定的角度來看,觀塘顯然不是最佳選擇。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律師也主張,桃園大潭位於台灣海峽狹窄處,受地形影響海象條件惡劣,中油曾以風速每秒12公尺、波高1.5公尺等條件分析,全年可營運天數約為249天。冬季又是該海域風速最大、海象最差的季節,屆時將無法靠港卸收天然氣,仍需使用燃煤,三接外推亦無法滿足2025年天然氣占50%發電量的目標。

反方
針對海象不佳的疑義,經濟部澄清,目前操作前提已不同,台中港接收站的經驗證明,船隻可以在風速每秒15公尺的條件下靠港作業,且外推後有外廓防波堤的遮蔽保護。

中油表明,今年委託中央大學團隊分析近十年陸上及海上的風速觀測資料,進行10年期的數值模擬,評估每年平均可操作天數高達341.9天,不可進港天數不會連續超過5天。中油強調,防波提能維持海象靜穩,而船隻進出港只需一個多小時,只要有二小時海上風浪低於限制,船就可以進港,觀塘港完全具有足夠的使用效益。

環資觀點
經濟部能源局明訂「安全存量天數」將由現行的至少7天,逐步提升,目標2025年達11天,2027年達14天。

台灣目前僅有高雄永安與台中兩處天然氣接收站,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資料,2020年的總體供應負載率已達108%[1],供氣風險升高。目前既有第一、二接收站擴建案延遲,基隆的四接、台中的五接尚未通過環評;無論三接遷址或外推,台灣都需經歷電力調度措施[2],短期內現行接收站將繼續超載,使現有的天然氣設備處於一定的風險,同時考驗短期電力調度能力。

值得留意的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而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在2021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中,超過100國參與「全球甲烷減排倡議」(Global Methane Pledge),承諾2030年甲烷排放較2020年減30%,希望降低甲烷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此外,天然氣完全仰賴進口,燃氣發電占比拉高到50%等於高度依賴單一發電燃料,不利於分散能源風險。

[1]2017年預估2020年天然氣用量為1,640萬公噸,實際用量已增加至1,775萬公噸。各國接收站儲槽利用率:日本約為40%,韓國約為30%,中國約為73%。

[2] 經濟部長王美花指出,應對供電缺口,將優先新增民營電廠天然氣發電機組、調度效能較佳的新增燃氣機組供電、要求台電縮短機組歲修工期、利用AI科技降低機組故障機率,並提高現有天然氣接收站的附載船運調度及氣化設施,度過短期的供電挑戰。

參考資料

正方質疑大潭海域冬季海象不佳.能否穩定供氣將是一大問題。
ISSUE 3 | LAWS and POLITICS

㊂ 法律與政治

提案方批評,在三接環差案審議過程中,行政首長的公開喊話形同政治干預,傷害環評公信力。2018年10月,環評大會在官派代表人數優勢下投票通過,遭批「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環保署則聲明,此案已採最嚴謹的環評審查過程。環評大會中評估,變更後環境影響程度較原環評內容明顯降低,屬環境友善規劃,因此決議通過。過程公開透明度可受大眾公評。

環評制度VS行政優勢

環評制度VS行政優勢

正方
2018年三接審查期間,時任閣揆賴清德曾公開表示「力拚9月通過環評」、「三接換深澳」,環境法律人協會張譽尹抨擊,此舉根本是行政院下令,讓環評大會中占1/3席次的政府機關環評委員為政策護航。

潘忠政也批評,(時任)環保署長李應元在兩周內密集舉行三次觀塘案環評大會,破壞環評的慣例與精神。為抗議政治凌駕專業,民間環評委員曾以不出席、退席等方式抵制,使環評大會兩度流會。第三次環評大會當日,(時任)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發布辭職聲明,直指「因為賴院長過度期待⋯⋯環評制度公信力盡失」。當日大會10人出席(官方委員7人、民間委員3人),在大多是官派代表參與的狀況下以7:2通過環評,當天是「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程序正義」亦是珍愛藻礁公投的訴求之一。

反方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是台灣能源轉型、減少燃煤、降低空污的重要建設,政府決策均經過各部會共同討論、共同議決。而部分人士認為行政程序有瑕疵,因而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出訴訟,也已遭高等行政法院駁回。

環保署則聲明,此案已採最嚴謹的環評審查過程,透過環評會議開放民眾團體旁聽發言、召開專家會議、現地勘查等,蒐集盤點民眾團體及專家意見,要求開發單位據以回應。2018年10月8日環評大會中,考量開發單位已大幅調整開發範圍[1],與會環評委員及相關機關表示意見之後,也權衡斟酌未出席的環評委員所列的書面意見,最終決議通過。過程公開透明度可供大眾公評。

[1]由232公頃縮小為23公頃*,避開有殼狀珊瑚藻及柴山多杯孔珊瑚分布區域,工業港防波堤由2,860公尺縮短為1,688公尺,並採行生態保護減輕對策。  *編按:在環評小組的要求下,國民黨時期由232公頃縮小至77公頃,民進黨時期再縮小至23公頃。

環資觀點
環境影響評估法第一條:「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 特制定本法。」而2018年環評在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公開喊話下通過,有違環評法精神。2021年5月,行政院在64萬連署民意壓力下提出再外推方案,顯示2018年環評通過的方案存有改善空間;若當年環評確實溝通及審查,或許能避免走到公投一途

觀塘案環評程序的相關爭議,亦凸顯1994年立法至今的《環評法》和現況已然脫節,存在許多問題,像是:環保機關、環評委員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劃分不合理、否決權是否應廢除、老舊環評缺乏退場機制、環評後無法有效監督等。

此外,環評委員的遴選機制,官派委員人數占比等,更是環評過程中的關鍵爭議。我們認為台灣應進行《環評法》修法,除了可參考他國經驗、重新思考權責劃分原則之外,更應省思環委遴選制度與官委配置比例設計,強化環評獨立和專業。

參考資料

2018年三接審查階段,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多次公開喊話要求通過環評,引發諸多爭議
在地意見

在地意見

正方
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葉斯桂表示,大家不反對三接,有意見是三接蓋的位置。如今政府為了解套,將三接往外海移,雖可減輕對生態的影響,卻反而增加對周邊生態的影響。葉斯桂等人曾於2019年向環保署提具申請書,請求准予(三接環評)程序重開、並作成撤銷或廢止環評處分決定。

觀音挺藻礁聯盟戴兆華表示,不贊成第三接收站設在觀塘港,主要原因是考量台灣長期能源政策的配置,最佳地點在台北港,其次是擴充台中港或高雄興安港。並稱:「台灣南北長度才360公里,不必考量輸氣管線,選擇適合的港口條件,才是關鍵。」

反方
觀音區大潭里長彭明聰(無黨籍)表明在地里民挺三接,並列出四大理由:廢除三接卻無替代方案、大潭藻礁已受重金屬污染、里民已接受回饋方案、三接反而促進珊瑚礁生長。環保團體發起公投,完全不考慮當地人的看法。他公開喊話,要所有政治人物與環團人士,「都不要再消費我們大潭里,大潭里不是你們的政治提款機。」

保生里長謝文謙表示,多數里民支持三接,大潭電廠來了這麼多年,沒有污染和噪音。前大潭村長黃國恩也說,三接建立後帶來許多就業機會,有錢便能刺激消費,當地經濟必然發展。

環資觀點
近年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經常引起在地居民的反彈。若要讓能源轉型更加順利,公民的參與和溝通品質是其中關鍵。

第一,環保署應持續開放環評會場,讓在地居民和公民團體有暢通的發聲管道;同時為落實公民知情與參與權,建議依據行政程序法訂定「公民參與專章」,透過立法,界定公民參與在實質審議中的層級與效力,打破目前公民個人或民間團體陳情再陳情、政府機關研議再研議的窠臼。

第二,近年來,為了因應地面型太陽光電,在生態、景觀、環境層面所引發的地方居民反彈、業者也無所適從的窘境,經濟部在 2020 年推出「環社檢核機制」,強化地方居民的參與。未來環評應汲取「環社檢核機制」的精神,納入居民的在地經驗,並透過民意調查、實地查訪、意見徵詢會,將開發過程中的社會面向納入評估程序,取得充分的社會信任。

第三,「生態補償機制」在台灣已行之多年,若公投不通過,因三接開發而引發的生態衝擊,開發方應積極執行生態補償計畫。

參考資料:

在地居民對於三接亦有歧見
政治誠信

政治誠信

正方
荒野保護協會表示,2014年時為桃園市長候選人的鄭文燦曾喊出「保育藻礁,永不妥協!」珍愛桃園藻礁也指出,鄭文燦曾在選前表示,要把桃園藻礁指定為暫定自然地景,當選後卻推遲保育,縱放中油蓋三接,並推說是中央政策。公投領銜人潘忠政表示,蔡英文總統在2013年曾寫下「藻礁永存」,2018年連任總統,曾表示「嚴重破壞藻礁不是選項」,還說要創造雙贏考慮召開聽證會,結果卻不了了之。直指兩人都背棄當初保護藻礁承諾。

環境法律人協會張譽尹律師指出,環團在2008年就已依文資法,向農委會申請指定桃園觀音藻礁為自然保留區暨指定藻礁為自然紀念物。2012年也向主管機關要求,將桃園27公里藻礁劃為自然保留區並指定為自然紀念物;到2017年亦不斷向農委會、桃園市府提報藻礁為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請願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他直言,在過程當中,政府就是沒有任何機關依《文資法》與《野動法》啟動實質審議⋯⋯無怪乎人民最終選擇走向公投一途。

反方
鄭文燦說明,大潭和觀新藻礁是兩個不同的地點,他主張的是「觀新藻礁要保護,大潭藻礁要調查」。桃園市政府表明,鄭上任之後,採取「分區分段」處理桃園藻礁保育,取代「暫定自然地景」訴求,今已將桃園市86.7%藻礁海岸納入保護區。而大潭藻礁3公里海岸,則因觀塘案通過環差審議,在行政上無法指定為暫定自然地景。

時任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蔡總統2013年以行動支持「觀新藻礁」劃為自然保留區,2014年7月公告「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總統的臉書貼文,恰好是兌現承諾的證明。而部分人士混淆觀新藻礁為三接開發區,用總統當年支持保育觀新藻礁的照片,來指控蔡英文背棄承諾,令人感到遺憾。2021年10月,蔡英文在臉書表明,「我們執政後不僅大幅縮減開發規模,今年更進一步提出再外推方案。」兼顧保護藻礁及供電穩定。

環資觀點
根據2008年《大潭天然氣海底管線對於觀音海岸藻礁影響程度調查工作》、2009的《桃園觀音藻礁生態手冊》,以及當時報章媒體的報導,大多沒有細分觀新藻礁、大潭藻礁,而是多以「桃園藻礁」統稱桃園海岸27公里長的藻礁區域。2013-2014年評估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時,則將從小飯壢溪出海口到新屋溪出海口寬約500公尺、長度約4公里的海岸,稱為「觀新藻礁」。直到2017年啟動三接環差審查,學者進入大潭展開調查,「大潭藻礁」一詞才廣泛被使用。

兩方對於政治誠信的爭執,儼然成為一場跨時空背景的文字戰爭。政治人物和環團當年所指稱的「藻礁」,今日難以追溯定義。此外,2013-2014年間,蔡英文與鄭文燦兩人都在野,為爭取民意,自然會開出各種選舉支票;上台之後,因外在條件改變,無法達成原先的承諾。此時,平實的面對缺撼,可能更有助於社會溝通。

珍愛藻礁公投成案,不僅是公民意識的彰顯,也意味著政府在眾多社會討論聲之中,未能及時回應諸如替代方案、生態保育、環評程序正義以及能源規劃的疑慮。我們認為,公民有權、也有必要建立資訊判讀的能力,在正確的解讀下,進一步檢視政治人物的承諾、監督政府,並要求其給予正面回應。

參考資料

「藻礁永存」說的是哪個藻礁?
正方要求召開聽證會,政府至今仍不願意。
QUOTATION

各方觀點

​​能源政策要拉升天然氣占比,部分團體希望增加燃氣取代燃煤,所以「犧牲一點藻礁沒有關係」,但天然氣開採過程中甲烷溢散也會造成溫室效應。民進黨政府提「非核家園」卻不控制用電成長,也沒有積極輔導高汙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轉型。
潘忠政 (2021/05/12)
珍愛藻礁公投 領銜人
三接對於台灣的能源轉型、淨零碳排路徑非常重要,天然氣的排碳量是燃煤一半,未來還能結合綠氫等低碳能源使用。若公投通過,三接遷址將延後至少11年,影響減煤減碳時程及能源穩定。「人類活動對原始生態一定有影響,但再外推方案已極力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
曾文生 (2021/10/12)
經濟部次長
詹順貴回憶起2018年他仍在環保署的時候,當時新北市八里有40多個化學儲槽、油槽要從社區周邊遷移到港外堤防,他就有提出三接蓋在台北港的可能性,但卻被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一句「你環保署管好環保就好,替代方案不用管」拒絕。詹順貴說,這個最有機會的時間點一錯過,在減煤期程緊迫的2021年,還要談台北港替代方案已經太遲。他感嘆當年政治凌駕專業,「白白浪費了3年。」
KEY NUMBERS

關鍵影響數字

10
開發爭議
790 公頃
工業港面積
350
張 同意票門檻